会 馆 的 由 来

分类:史闻·史鉴 | 标签: 会馆  
2019-05-24 12:11 阅读(?)评论(0)

 

 

会馆也叫会所。专指历史上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,供同乡、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。始设于明代前期,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。嘉靖、万历时期趋于兴盛,清代中期最多,并延续到清末和民国时期。

会馆的兴起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。明朝建立后,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又一鼎盛时期,特别是南方工商业得到高度发展。在解决生活温饱后,倡导读书。读书人往往通过科举以图功名,求得晋身机会。明成祖迁都北京后,于永乐十三年(公元1415)恢复科举考试。每年“春闱”期间,数以千计的各地举子纷纷来到京城。于是出现了一些专为学子开办的“状元店”。开办者多为富商,目的是盈利赚钱。贫寒子弟难以承受,有的还很贫寒,又加路途遥远,有的在来京城途中省吃俭用,甚至被迫乞讨。在京城人地生疏,乡音难改,难免受店家欺负捉弄。举子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能有人帮助解决。

随着这些问题出现得越来越多,得到了先期来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当地人的重视。出于同乡情谊,他们相互邀请,筹措资金,购置房产,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的或旅居者住宿之用,会馆由此而生。因为主要是为接待举子来京考试而为,所以这些会馆也叫“试馆”。

明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,出现带有工商业性质的工商会馆。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。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,绝大多数仍然是工商业者的同乡行帮会馆。称为“行馆”。会馆除去主要房产外,还有许多附加财产(包括兴建的学堂和一些社会慈善事业)。当然,这主要与他们的捐资人在京做官做生意的大小、多少、贫富有重要的关系。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,在一定条件下,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,起了某些作用。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,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
清光绪三十年(公元1904)科举制度废除,还有一些在京人员,包括来自各地的官吏、商人及学子逗留于京城。为联络乡情乡谊,互相照顾同乡利益,设立馆舍,称为会馆。愈来愈具有同乡会性质。

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,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。据1949年的统计,全市有会馆550余座。各省市也有,但不多。

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,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,并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。这些会馆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
会馆不同于后来的驻京办。后者都是政府行为,谁都清楚这是干什么的,一般人进不去。

外国也有会馆性质的会所,又叫会员制俱乐部。有关情况以及目前私人会馆乱象。有机会的话,星空再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9-05-24 12:1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